三维效果图专业服务商,十余年致力于建筑行业!
北京佐邦视觉效果图制作公司

青岛20亿打造全国最长“地下城市管道”

埋在地下的“20亿政绩”

■如此大规模投资,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工程中,而不是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上。而这个回报不在当下。

■“国外同样存在扒路现象,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扒路会多个部门共同申请,在同一时间内施工。把这样的经验学过来,能花多少钱?”

一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设计建造的下水道,如今依旧在栈桥附近,在城市遭遇暴雨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内涝不断的中国大城市的一个传奇。

而在青岛高新区,这个被视为青岛第三代新城的建设中,长度堪称全国第一的共同沟已铺了50公里。这个“被埋在地下的政绩”,每公里造价3000万元。

青岛20亿打造全国最长“地下城市管道”
青岛高新区共同沟已建成50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共同沟

对于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如此不惜血本的投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百年以前德国在青岛留下的建筑,我们仍在使用。而高新区目前的建设,将是城市发展未来百年的一个“预见”,这里不再有随便开挖的马路、马路上不再有井盖,而天上也不会有数不清的线缆。

与德国下水道和宏大的共同沟共存于这座城市的,还有市民对于堵车、内涝、马路拉链的烦恼。这些分布于不同位置、形成于不同时代的城市细节,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城市规划的成败之处。

名声在外的“传奇”:德国造下水道,不可复制?

“到地铁看瀑布”、“到武汉来看海”……

入夏以来,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陆续遭遇大雨,类似段子风传网络。在这些城市陷入内涝的尴尬中,一条一百年前德国人造的下水道,成了一个传奇。

距离青岛栈桥东侧50米,一条不显眼的暗沟通往老城区。暗沟两米多高,四五米宽,青岛人口中的“这条暗沟里可以跑汽车”,看来并非妄言。

这就是传说中的德国造下水道。青岛排水方面工作人员称,外地媒体记者进沟后都会感叹:有这样的排水系统,青岛怎么可能出现“城中海”?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要把青岛这个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打造成样板殖民地。德国人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青岛的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只是其中一部分。

1901年,在胶澳总督授意下,一位名为单威廉的设计师将青岛区的排水管网设计成雨、污分流方式,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青岛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离”的城市。到1905年,青岛区铺设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

2008年,青岛市政工程改造时曾出土一段水泥管材,这段成了文物的水泥管材,便是当时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管道。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下面较窄的部分贴上了瓷片。

据排水专业人士介绍,这种上宽下窄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管道受力,还可以使雨水在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流速,减少泥沙沉淀,减轻养护压力。贴上瓷片,为的是防腐蚀,以延长管道使用寿命。

按照青岛老城区规划,这条排水沟足够应付大暴雨。但如今,青岛市区面积已扩展为1159平方公里。新扩展的区域,是按照国内城市常用模式铺设的地下管线,达不到大雨量时的排水能力。

2011年7月2日,天文大潮期,青岛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一直延续到3日上午,市内四区降雨量达182.5毫米。当地媒体报道,“市内部分路段积水难以入海,很多路段一片汪洋。”

青岛市城市排水管理处网站信息显示,7月2日大暴雨中,排水处“启动特级防汛预案,共出动人员368人次,处理积水100余处,排除险情300余处。”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排水专家称,从地形上来说,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排水系统,足以应对多年不遇的暴雨天气。尽管后来新建的排水系统可以应对日常使用,但碰上类似7月2日这样的暴雨天气,狭窄的管线和不合理的布局,很难迅速排除积水。

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德国人修建的污水管道是按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随着青岛人口密度加大,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自然都比原来大了很多。现在的城市需求更大容量的排水设施。“在这一块上,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但资金投入可能是不允许的。”

回报不在当下:全国最长共同沟,50年不开挖

7月2日暴雨当日,青岛市高新区排水工程处工程师安光一直在外工作,对部分积水点进行人工排水。

安光所称的积水,实际上也就漫过脚脖子,“在济南、青岛主城区,可能这不算积水,但高新区排水规划起点高,这已经达到了积水程度。”安光和工友们打开井箅子,检查是否有垃圾堵塞。

在高新区主干道上,记者看到,路面上没有一个下水道井盖,井箅子整齐地排在路边。“外部只能看到这些雨箅子,下水道井盖安排在绿化带内,主管1200毫米,基本可以应对50年一遇的大雨。”安光称。

而这些井箅子在某一路段的排放密度,都经过了精心计算。“如果某个地点的年均降雨量高,出现积水的概率大,那这里的井箅子就多,下水管也要粗些。”安光说,在规划设计时,他们请了专家专门计算各个区域可能出现的水流量,规划设计下水道和雨水箅子的密度。

这样的设计很简单,花不了多少钱,但效果立竿见影。这样精巧的设计细节,在当年德国人设计的街道雨水管道中有所体现。青岛市图书馆前馆长鲁海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国人还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这种雨水斗横截面呈“h”形,雨水流入后,脏物被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堵塞。

而高新区对在建的共同沟,则是不惜血本。共同沟被称作“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据青岛市高新区组织宣传部副部长王庆林介绍,共同沟建在高新区的岙东路、聚贤桥路、河东路等主干道的绿化带下,沟宽3.35米,高2.6米,总规划为64公里,目前已建成50公里。
  • 上一篇:RMJM的新加坡医院项目获得两个奖项
  • 下一篇:2011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评审揭晓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