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津为代表的这种新颖的投资计划正在全国展开,而不仅仅局限在个别城市
31亿元打造城市名片:天津文化中心建“三馆一院”
2月16日,在天津市文化中心工程建设推动会上,正在建设的天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向观众呈现出一席城市文化盛宴。
城市的主政者正致力于大规模地投资新型的城市文化建筑物,以期利用这种新颖的投资计划来抵抗欧美经济的下滑影响,并为即将到来的经济转型做准备。
城市的自信
在中国区域经济竞赛中拔得头筹的天津越来越自信。
某著名博物馆设计师表示:“同时在一个地方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分别由中国、德国、日本设计师设计,三馆齐建,实属罕见。”
这只是天津市为应对金融危机及即将面临的经济转型而集中投资建设的一批文化类建筑。据这些在建项目的工程招标书显示,天津文化中心的“三馆一院”共耗资31亿,由有市政背景的天津市房地产开发集团承建。
设计方之一,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为上述在建的天津美术馆所拟定的设计方案从众多提案中脱颖而出。它运用加法设计的外围结构创造出富于雕塑感的整体形象。
这座占地面积2.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美术馆建筑群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它们是占地90公顷的市级文化与休闲新区——天津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这座美术馆的附近正在同时建造一座新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大剧院等新型文化休闲建筑。
由德国KSP设计的这座在建美术馆主要由中国书画、西方艺术、雕塑和现代艺术四个永久展厅组成。主体位于由墙体围合而成的内向型雕塑花园的一侧。整个建筑还将包括临时展区,图书馆,自助餐厅等。
天津博物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何静堂团队负责设计。据介绍,博物馆的设计“以‘世纪之窗’概念为原点,‘世纪之窗’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建筑,既是展览空间,亦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的‘城市殿堂’”。
“整个建筑由北侧开始,在北侧主入口以宽50米,高17米的六层重门层叠形成深邃的入口空间,将公众从中心湖面南岸引导进入宽30米、长80米、高14米的‘时光隧道’。这是链接各个展厅的公共大厅。”据介绍,建成后,馆内将设1个序厅和16个独立展厅。
而毗邻的新天津图书馆和大剧院则分别由日本山本理显设计工场与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联合本土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完成。德国GMP是世界百强建筑事务所之一。
城市的焦虑
这个占地90公顷的文化与休闲新区在表达自信的同时,也成为反映这座城市焦虑情绪的一部分,这也是一个城市压抑了58年之后的习惯性焦虑。
城市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他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样,城市规划也不是一个静态的命题,它是一种载体,包含了各种可能性,连结着过去与未来,并包容着变化。
这是一个区域经济崛起的城市表达自信的最好方式。邀请来自12个国家的40余家建筑设计单位参与文化中心各个阶段设计方案的竞赛,由中、日、德分别参与设计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在同一地点同时开工建设。实属罕见的手笔确切地表达出城市的自信,与此同时,这也是区域经济应对欧美经济危机以及自身经济转型的一种尝试,别忘了,这项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2009年开工。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谁还记得6年前?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务院层面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开发区,与此同时,“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也从北京转移到了天津。天津如同被长久压抑的弹簧,“石头”在这一刻终于被从上面搬开。2007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跨越到2.1万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第一个1万亿,天津用了58年。
与其认为这是天津的崛起,不如说这是天津的复兴。自开埠以来,“天津卫”一直就是当时北方唯一的经济中心。受益于洋务运动的近水楼台,大量近代工业落户天津。就在这一时期,开埠之后迎来的开放潮流使得地方新政频频实施,天津这座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的工业重镇和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而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然而随着建国后国家战略的转移,在1953年的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中,北京取代天津被定义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相隔如此之近的天津则因为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的地理位置,由近海工业城市被重新定位为海防城市,并在1958年被撤销直辖市建制,成为河北省会。虽然8年后天津重新恢复了直辖市的身份,但是政策的摇摆不定毫无疑议地影响到这座城市日后的布局和发展。1979年至1986年,天津的年平均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北京逐渐有意识地淡化自身经济中心的定位,焦虑积蓄的天津再次开始在原有天津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滨海新区。而面对同时期国内其他沿海经济城市的赶超,正努力淡化经济中心定位的北京很快又回过神来。天津随之再次成为北方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年,随着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重新被定义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整座城市也由此一骑绝尘,迅速由一个众人眼中“全国最大的县城”一跃成为现代制造业的基地。“天津卫”重新回归。“十一五”其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30%以上,继2010年天津实现GDP增速17.6%之后,2012年1月下旬,天津公布了自己2011年度的GDP增速——16.5%,继续蝉联全国第一。
天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期其今年的增速目标为12%,相较去年16.5%的增速下调明显。天津下调GDP预期增速的背后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2年中国经济定调为“稳中求进”。天津随之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定调:“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可见天津的焦虑并没有放下。事实上,根据市场人士普遍预测,2012年天津GDP增速仍将保持在绝对高位,至少不会低于14%。
而天津是否能达成这一目标,仍然受到宏观经济以及自身发展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与今年GDP增速第一的分享者重庆类似,聚集上万亿资金的央企或国资背景的项目和政府的基建项目投入成为驱动天津经济增速一骑绝尘的巨大动力。
相关推荐